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杨建国:新常态下产业集聚‘互联网+’思维观察

杨建国:新常态下产业集聚‘互联网+’思维观察

2017年03月25日 16:22:45  浏览 160 次 来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促进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够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那就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中国经济在中高速水平增长。”3月23日下午,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做客人民网访谈,访谈主题围绕“‘新常态’背景下产业集聚‘互联网+’思维”展开。杨建国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正是释放这样的信号:产业园区升级刻不容缓,国家对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重视,产业发展由重量重速向重质重提升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国家自上而下对目前全国全面开花的产业集聚区发挥平台优势、集聚生产要素能力的肯定。

中西部产业园区异军突起,产业集聚对河南工业增长贡献率破65%

杨建国称,受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对外开放性、智力支撑等因素影响,国内产业园区集聚呈现“东强西弱”的趋势,北上广大城市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市场化、集聚性相对更突出:排名比较靠前的产业园区:中关村、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都遵循此规律。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和新一轮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的产业园区呈现出了异军突起之势,在河南、陕西、湖北、重庆也聚拢了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河南为例,河南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启动,首批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经过六年发展,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相关数据显示,产业集聚区对河南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65%。河南首批的180个产业集聚区特色鲜明,比如航空港的电子信息产业、临颍的休闲食品、太康的纺织和锅炉、长葛的电器制造等。

新常态背景下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强调企业关联性与粘合度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各种形如高新区、开发区的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与普通产业园区相比,“产业集聚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培育;在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产业的横向配套、纵向延伸。”杨建国称,即先基于地方的区位、资源储备、市场空间等因地制宜地确定两三个主导产业,做到园区规划与招商引资同步进行,然后再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致力于在园区平台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的集聚效应,不仅缩短了中间的生产成本,也发挥了产业链效益,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杨建国认为,新常态背景下打造产业集群,要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聚什么和怎么聚。从产业园区的延进轨迹来看,一般要经历园区化、产业链化和集群化三个阶段。过去追求的只是将企业招到园里,但忽略了产业联动。产业集聚区强调的是企业的关联性以及产业链的粘合度,企业不仅要在地理空间上聚拢到一起,更要在产业链上形成互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升级的内在规律。“未来产业园区将不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而是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这也就对政府的园区规划、科学引导和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职能变“主导”为“引导”,做好“精准招商”

由生产要素集聚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变,产业园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过去单纯依靠资源投入和叠加取得产业规模效应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以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又蓄势待发。

杨建国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激发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就成了产业园区下一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重大问题。产业升级与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不可分割的,实践证明,过去的“政府主导式”发展是有悖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的形成、壮大,归根结底是应以企业为主导,由点到线地推进整个产业的变革。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积极加强“引导”,推进平台建设和制度创新,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软环境”和“硬环境”,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藩篱,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在产业平台内活力涌流。

从“野蛮招商”阶段过渡到“精准招商”阶段,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逐渐趋于理性,但前期饥不择食导致的阵痛还将持续发生,地方政府在今后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提高针对性,加强对项目的论证。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招商引资追溯机制,明责到人,这样既能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又能加强预防。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承接产业转移,切忌为“追新”而“追新”,招商引资归根结底是要承接适应本土的、能引进来、留得住、养得活的。

“互联网+思维”下产业集聚要善于借势:品牌形象的合理输出

时下处于互联网技术时代,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总是能够趁势崛起。比如,德国现在在发起一个概念——工业4.0,经济与数字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有专家预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一大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技术和生产方式将陆续出现,“数字经济”的快速推动,将使中德成为工业4.0时代双引擎。

杨建国认为,产业集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型的产业园区发展方式,在由创业期到创新期的转变过程中更应该善于借势、敏于捕捉发展先机,要学会适应环境、了解环境、利用环境。对于产业集聚区来说,启发可以概括为两点:输出和输入。输出是一个广而告之的过程,即打造软环境,那么对于产业集聚区来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形象、品牌的输出,来加深投资者对产业集聚区的环境认同,另一方面,目前招商引资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在强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可以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来完善招商引资的思路与手段。另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诞生了一些新兴产业,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大物流,条件合适的话,产业集聚区也可以扶持培育这些方面的重点企业,相信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场景和市场空间。

“产业转移靠的是企业自主选择发展”,打造公正透明的软环境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强调,“从根本上讲,产业转移靠的是企业自主选择发展。”总理连用了几个词:“不能靠、不应该、不可能、根本上”,杨建国认为,这几个词直接又明确地释放出一个信号:政府主导的“拉郎配”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在国家政策层面,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中西部地区弥补薄弱环节,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创新升级,进而实现整体经济提质升级,意义重大。但须知“引导”不同于“主导”,引导是顺应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主导就有点“家长作风”。产业转移由不得“任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选择,那只看不见的手永远在暗暗发力。

除了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空间这些硬性要素之外,投资者愈加重视一个地方的服务质量。服务也是成产力,打造透明、公正、公平、开放的软环境,不仅能够加大投资者的信心和对地方投资环境的认同,还能激发其责任感,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另外,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步伐将逐步加快,城市发展必须有产业作支撑,不可一味追求城市扩张,忽略了对产业的培育。第三,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精准化。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招商引资团队建设的同时,不妨与招商引资中介结构、行业协会、商会展开合作,利用他们的渠道、平台、资源优势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0
联系电话:13265986545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18号楼B座6-7层   北京天云聚合    豫ICP备150161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