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园区政策>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经验

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经验

2017年06月04日 16:12:15  浏览 233 次 来源:

产业聚集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产业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众多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对提升本地产业竞争优势,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和印度等国家在促进工业园区发展中关于园区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深化园区公共要素建设和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加快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园区规划,促进园区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看,高度重视园区规划的作用,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适度超前规划,合理调整园区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是推动园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1.美国区域政府参与科技园规划,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崇尚自由的市场经济与竞争,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经济“滞胀”局面后,美国逐渐加强了政府对关键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与引导。美国北卡“科研三角园”(RESEARCH TRI ANGLE PARK)是典型的区域联合管理型的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和指导科技园的三角基金会由政府、大学和企业三方的代表组成,在园区发展的几十年间,州政府多次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外部环境和园区自身条件调整园区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60年代初期,把化学、纤维作为发展重点;60年代中后期,电子业成为代表;80年代,进一步把微电子和生物工程视为最有前途的技术领域。州政府对园区规划的不断修整,有效地加快了三角园的发展。目前美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有24%是在三角园研究成功的,每年世界上最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的科研论文有21%是三角园科学家撰写的,三角园科学家每年获得的技术专利约占全美29%。区域政府重视规划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园区的的发展。

 

2.德国加强产业规划和指导,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100多年的繁荣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出现经济衰落,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尤其突出。为了促进鲁尔区的振兴,德国政府和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成立鲁尔区煤管区开发协会(简称KVR),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改变原有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朝着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在联邦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鲁尔区大规模地整合煤炭和钢铁工业,实行兼并、重组,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最优化。合理布局区域内的产业,形成“南方保护区”、“重新规划区”和“发展地区”三个地带,重点发展管理、服务行业和新兴产业。通过改造,鲁尔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充实和提升。煤、钢比重大幅下降,现产值仅占全区的16%,第三产业部门的比重则从29.8%提高为56%。鲁尔区正朝着一个既有强大传统工业作基础、又有日渐壮大的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多部门的综合工业区方向发展。

 

3.新加坡园区合理超前规划,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清洁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在新加坡的崛起中,裕廊工业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裕廊工业区建立之初,明确了园区设立的目标,即全面发展综合型工业区带动新加坡整体产业发展,并在发展中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超前规划产业布局。上世纪60-70年代,工业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发展炼油业、电子电器制造业等多元化经济。80年代,工业区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了向高技术、高工艺、高增值的“三高”方向发展,向机械化、自动化、电脑化的过渡。90年代,裕廊镇管理局配合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裕廊工业区已成为东南亚最大工业区,各主导产业由最初的初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临港经济渐趋成熟,科学规划促进了工业区的持续发展。

 

(二)鼓励产学研结合式发展,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如美国推进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英国出台产学研计划和德国积极构建多方创新合作网络,借鉴有关做法,将有利于推动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合作创新能力。

 

1.美国强化大学在园区中的主体地位,推进校企之间深度融合

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的研发主体,不仅为硅谷内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成果、高科技人才,还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计划来促进大学研究人员与外部公司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深化。在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斯坦福大学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一天到公司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允许他们有1-2年的时间脱离岗位,到硅谷创办科技公司;由发明者本人负责转移的在校科研成果对应的知识产权收益,学校只提取10%-15%。得益于对“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业齐头并进”理念的高度重视,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极高,达到80%以上,有效地促进了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2.英国政府出台产学研计划,激励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英国政府从1993年起便开始推出和施行《预测计划》、《科学企业挑战计划》、《大学挑战基金》、《高教援助基金》等一系列“产学研”计划。2002年颁布的《技术创新计划》积极鼓励大学与企业联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大学本身也积极地与产业界保持长期联系。剑桥大学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是该校的一贯传统,经常邀请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授课,鼓励学生到公司实习、兼职,同时还与美国微软合作建立“微软研究实验室”,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建立“日立剑桥”等。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不仅加强了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转化,也为高新技术型公司的创办提供了源泉,为科学园区的高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3.德国积极构建多方合作网络,促进产学研结合式发展

柏林工业大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率先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科学技术转让机构,并开发了多种成果转化方式。该校支持院系和教师与产业界签订研究合同,鼓励他们申请专利和许可证。柏林工大已分离出330个公司,对其中的140个公司的调查显示,年营业额高达9亿欧元,仅在柏林地区就创造了6800个高科技工作岗位。工业园区的发展也支持了高校建设、促进了高校学科调整,两者间形成了良好的互惠互利机制。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界的合作非常密切,其获得的资助经费中就有40%来自于不同的企业。慕尼黑工业大学利用这些优势逐步将自己打造成面向经济企业界的极为重要的“技术市场”。

 

(三)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大幅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强化创新环境,提升自足创新能力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很多有效做法,如美国鼓励并培育“允许失败”宽容的文化环境、英国建立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印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梯队人才培养、俄罗斯营造创新服务环境等,这些大力促进创新发展的举措值得借鉴和参考。

 

1.美国孕育园区文化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园区的文化氛围是激发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硅谷宽容的创新文化环境是凝聚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创造潜力的关键性因素。硅谷文化可以概括为自由、开放、包容,流动性强、不怕失败,对于冒险所带来的失败是极为宽容的,硅谷公司更关注于创新过程,而非结果,重视奖赏那些富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激励和激发了硅谷员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硅谷已成为了一个创新整体,具有独特的整体创新优势:知识技术流动与协作顺畅,地区整体性资源支持体系完善,进而促使产业链和创新配套条件优化,技术市场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投入意愿和对创新成果的探索热情相应增大,使得硅谷的知识技术在进行联系、流动、组合、融合、创造等过程中,更易于展开。

 

2.英国采取多项激励措施,大力培育优越的创新环境

英国重视对知识产权的激励,注重发挥其在培育创新环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1)对知识产权开发达到不同阶段的企业分别给予专项资金支持;(2)对知识产权与开发带来的收益,研发人员与研究机构按比例共享,收益越大个人所分享的比例相应越大;(3)对开发知识产权或研发工作取得优秀成绩的相关人员给予带薪假期奖励,对小组或部门给予增加研究经费或提高实验设备奖励。以剑桥科技园为代表的英国高科技园区依托于上述多项激励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英国整体产业的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有逾600家信息技术公司和200家生物科学公司在剑桥科技园区落户,共投资资金9亿多英镑。从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到人类基因组项目方面的进展,全球医学和化学诺贝尔奖得主中有20%以上来自于剑桥科技园区。

 

3.印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激励机制培育和吸引创新型人才

为解决印度的软件产业备受盗版猖獗的问题,印度于1994年对原《版权法》进行了彻底的修订,明确规定了版权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未经许可严禁出售、出租和拷贝任何计算机软件,对任何违禁者将给予严厉的处罚,包括民事和刑事指控,或处以监禁和高额罚款。经过立法和执法的不懈努力,印度的软件盗版率降低了30%,极大地激发了IT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外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实施高梯队人才培养模式,印度目前共有320所大学、460多家科研机构、32家工程学院和1600家私人培训学院着力培养软件工程师,毕业生的质量可与美国名牌大学媲美。印度政府一共设立7所世界知名的理工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一流的技术专家以及知名的企业管理人才。印度的软件公司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和实施股权期权制度,成功引进了大批IT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在政府积极建设创新软环境,扶持IT产业发展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大背景下,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国立高等技术研究学院等著名高等学府,每年为社会输送3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人才。班加罗尔软件园迅速成为了全球软件外包及服务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仅13家软件企业增加到目前的上千家,软件出口额也从原先的不足百万美元增长到了数十亿美元。

 

4.俄罗斯专业协会为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俄罗斯专业协会在科技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协会从科技园的概念确定、目标定位、具体建设、法律保障、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着手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经验支持、政府公关等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在科技园的初创阶段,在科技园协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俄罗斯成立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委员会,在部委成立了相应的创新活动管理局,创办了一系列国家与地方政府参与支持的小型创新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园协会的全方位服务在促进俄罗斯经济增长、创新生产模式、推动工业结构升级改造,以及智力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园区的清洁生产和再生利用

国际经验看,美国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德国采取限制与激励性经济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日本通过法律规范园区的废弃物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等做法在推动生态型园区建设中的作用明显,其做法值得我国政府在进一步推进示范基地发展循环经济中借鉴。

 

1.美国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美国政府组建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国家基金组织筹集专项基金资助工业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目前,全美已建有20多个生态工业园,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虚拟联网型,例如BrownSville生态工业园就不严格要求其成员企业在同一地区,它以模型和数据库的形式,在计算机上建立起了成员间物料与能量的联系网络。虚拟生态工业园可以省去一般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址工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二是现有改造型,如马里兰州的FairField生态工业园,其对现存的工业企业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进行废物与能量的深度交换;所有成员企业都采用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制造可持续性产品。园区内的生物燃料发电设备完全能够保障足额的电力供应,从而使得区内企业不再需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来进行供电。三是全新创建型,如美国弗吉尼亚州的CapeCharles可持续技术园区,这类园区主要吸引那些具有“绿色制造技术”的企业入园,并创建一系列完备的基础设施,以促使企业间实现废水、废热等的充分交换。

 

2.德国采取限制与激励性经济措施,促进循环经济高速发展

德国政府为贯彻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社会目标,结合采取限制性与鼓励性的经济措施来引导公民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其中,限制性措施包括:(1)对汽油、柴油征收生态税,用于降低能源消耗量;(2)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政府对污染制造者收费;(3)政府对可能造成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加以回收,并用收取押金的办法,促使消费者把有关废弃物退还给经营者。鼓励性措施包括:(1)对资源回收及利用效率较高的企业或公民,给予税费减免;(2)德国的复兴银行对投资可再生能源的企业以低于市场利率1-2个百分点的优惠条件,提供相当于设备投资成本75%的优惠贷款;(3)政府统一各部门用于环保的预算,以集合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德国政府还十分重视环境无公害技术、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并构建了一套循环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在政府一系列措施的带动下,德国的生态工业园健康发展,为全球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3.日本通过法律规范园区的废弃物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

日本从1970年制定《废弃物处理法》,直至2003年制定《促进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和修订了10部综合性法律和其他相关法规,形成了一整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集中制定了涵盖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庭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环境保护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法律体系。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下,藤则生态工业园、山梨生态工业园以及北九州岛生态化城市区,为实现资源回收循环型社会的“零废弃物排放构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0
联系电话:13265986545 联系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区)18号楼B座6-7层   北京天云聚合    豫ICP备150161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