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
![]() |
建置沿革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松山湖或松山湖高新区)是东莞市致力于发展模式创新,于2001年7月9日开始筹建,同年11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1月10日正式奠基开发建设,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自开发建设以来,松山湖按照建设东莞“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 和“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不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目前已初步建成具有较好生态优势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聚,初步建立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初步发挥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带动效应。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省部共建中国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中国青年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国家水处理技术国际创新园”、“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人才与产业齐飞、生态与开发共荣,是东莞自主创新的旗帜、转型升级的先锋、创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乐园,已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最宜业宜居宜游、发展潜力巨大的一张新名片。
自然地理 松山湖位于东莞市的几何中心,地处亚洲著名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的中段,南临深圳、香港,北靠广州,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1℃,一般年份最高温度38℃,最低温度3℃,常年降雨量大约为1750毫米。区内土质以砾土、亚黏土为主,地势相对较高,基岩埋深浅,地质硬,地耐力强,历史上属无灾害性地震区域。松山湖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3.84平方公里,已建设用地面积32.58平方公里),拥有8平方公里的湖面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60%,岭南水乡特色保持完好,平均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珠三角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美丽的区域之一。内外交通网络发达,境内有107国道、莞樟公路、石大公路、松山湖大道等国家、省、市一级公路,莞深和常虎高速在园区南北交汇,有四个出入口,并与广深、龙大和南光高速相连;到东莞、深圳和广州三大火车站的车程分别为15、60、70分钟,到虎门、广州和深圳盐田三大港口的车程分别为20、 60、80分钟,到深圳、广州和香港三大国际机场的车程分别为30、60、120分钟,通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紧密相连,交通运输便捷。
人文历史 远在400年前的明朝,松山湖就是广东著名的四大圩市之一即香市的中心,因种植、加工和贩卖土沉香(又名莞香)兴旺,也是香木的重要产地。莞香经过种植、加工、包装后,由人力挑到香港,然后外运至东南亚,香港也因此得名。在松山湖新月湾沟谷公园有座石板铺就的“通济桥”,这是一座宋代石桥,由古至今,东莞及岭南人闹元宵有过桥习俗,每年农历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走过“通济桥”,祈求未来平安顺利。沟谷景区的渡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典型水利设施,当年主要用途是引水灌溉农田,停驻于渡槽之下,激情燃烧年代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边。松山湖状元笔(一柱如巨笔矗立)意指状元宝地,据史书记载,祖坟葬于状元笔的梨川祁家,子孙世代发愤苦读,至祁顺中进士,选拔首甲,但犯帝讳,错过状元,改授二甲二名,后出使朝鲜,功成名就,如今状元笔与金钗岭、牛眠石形成胜景,成为当地人激励子孙发愤读书的活教材。莞英园是一批莞籍考上重点大学的年轻人,于 2002年8月在象征着东莞经济发展新方向的松山湖,种下了代表着东莞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莞香树,以表达他们浓浓的乡情和对东莞未来的殷切期盼。 |
上一篇:阿里联手神州数码打造智慧城市
下一篇:佛山市顺德区物联网技术工程中心